让黄河水车“唱”响大江南北 本报记者专访兰州市首批“金城工匠”段怡村
段怡村制作的水车非常考究
手绘图纸
模型组件
组装好的小水车
摄影大赛投稿
大赛征稿启事
黄河之都,山水名城。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养育了黄河儿女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格,也成就了在河之舟的豪迈和坚定。在兰州水车永不停歇的转动声中,黄河文化代代传承,令黄河之滨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铿锵前行。段怡村作为段续的第20代传人,他早已把水车文化深植于灵魂中。12月12日,记者在位于榆中县金崖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黄河水车制作展示园见到他时才明白,对一名76岁的老人而言,把黄河水车文化做到极致,做到独一无二,这才是段怡村一直以来要坚守的黄河水车文化。小水车的直径仅有36厘米
2006年5月20日,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岁的段怡村,作为兰州黄河水车始祖段续的第20代子孙,也是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2019年4月,段怡村被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兰州市首批“金城工匠”。
“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主题突出的是黄河文化,而黄河水车和黄河文化密不可分,“让黄河水车发扬光大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记者段怡村说。段怡村的黄河水车制作工作室与其说是工作室,倒不如说是生产车间,也可以说是段老先生的水车宝藏室。一进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摆放在地上、架子上大小不一的水车成品,大的直径有6米,小的直径仅有36厘米。阳光照射在水车上,光晕和油漆特有的香味形成了一幅冬日暖阳的油画作品,而段怡村应该就是这幅画中那个手持茶壶,安享晚年的慈祥老人。“我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兰州水车的古老技艺能传承下去,你别看我现在这么大年龄了,我还是亲手做水车零件,我真害怕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动了,就没有人愿意接着干了。”说话间,段怡村打开了一幅黄河老水车图纸,这是真正的手绘版图纸,横平竖直,字迹工整,每个数字清晰准确,令人叹服。十几年来,在这个工作室,连段怡村自己都记不清楚手绘了多少老水车的图纸,多少水车承载着古老悠久的黄河文化在祖国的角角落落扎根发芽,“唱”响大江南北。
在兰州,段怡村制作黄河水车的技艺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他制作的水车北到内蒙古,南到海南岛,东到济南,西到酒泉,遍布祖国大地。
黄河水车“一个零件也不能少”
这十几年来,段怡村的生活基本上都围绕着黄河水车。采访段怡村时记者了解到,段怡村在其祖父留下的有限资料的基础上,搜集、挖掘整理,并多次实地查勘,他不但掌握了一整套古水车设计制造诀窍,而且拥有全市唯一的古兰州黄河水车图纸资料和全市唯一的观赏水车专利权。采访期间,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古兰州黄河水车图纸说:“这是甘肃唯一现存的图纸,我必须好好保存,这是我的责任。”而在实际制作黄河水车过程中,段怡村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零件也不能少”。“现在水车的制作材料基本都是俄罗斯松木,其次水车要极具结构学的匀称美,力学的平衡美。整个水车除轴端钢圈外,不用一根铁钉,水车制作遵循古老技艺,有的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做出来的水车用二三十年没问题!”
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偎。始信青莲诗句妙,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安徽诗人叶礼看到黄河水车后创作的。若干年后,段怡村望着黄河水车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段氏水车传承和发展问题。“段氏水车的制作必须遵循古法,用料讲究,花费的功夫多,成本高,费时费力。”不过,段老爷子也在不变中求新,求发展,“我们现在做了一部分直径只有36厘米的小水车,初步想法是把目标定位成旅游产品,搭乘黄河之滨的快车,让黄河水车文化不仅能留在黄河岸边,还能让黄河文化成为‘微缩景观’,让人们把黄河文化带回家,近距离感受、触摸水车文化,让黄河水车文化魅力无处不在。”
征稿启事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是历史悠久的丝路重镇,是文化厚重的黄河之都。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视察,赞誉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这句话极大增强了兰州人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荣誉感。为全方位集中展示黄河兰州段的地域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即日起,由中共兰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兰州日报社承办,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协办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拉开帷幕。请扫描二维码了解具体征集内容。(摄影作品投稿平台网址http://www.lzbs.com.cn/2019/sys/)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高宏梅文/图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